日本偏差值如何计算?
先说说偏差值的定义,这个是日本算法里面最重要的概念了 偏差值(日语:バーカス)是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数值。将全日本的高中毕业生毕业时的考试成绩以100分为满分进行平均,计算出的平均值就是偏差值。 比如一个学校考得好的人考得很高,考得不好的人考得很低,那么这一届学生的偏差值就很高;反之,如果这个学校考得很好和很差的人都很少,那么该校学生的偏差值就较低。
举个简单例子:某县20000人参加高考,有3人被清华录取,分数分别为750分、749分和708分,那么该县考生的偏差值就是(750+749+708)/3=734。 如果某个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考出了很高的分数,那么这些人的分数加起来就会拉高这所学校的偏差值;相反,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成绩普遍偏低,那么这些低分的人的分数加起来也会拉低这所学校学生的总得分,使该学校的偏差值降低。 但是这里要注意,虽然偏差值越高表示学生越优秀,但大学在判断报考学生的水平时并不能单纯看这个学生的偏差值,还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因为单独拿一个数值来评价学生是很困难的。 再说计算方式,其实前面已经讲了,只不过算的方式有点不一样。首先把全国或者全省的考生分五档,每档考生人数占所有考生数量的百分比都是一样的,然后分别算出每一档考生的平均分数,这五个数的总和就是总体平均数,每个考生的偏差值就等于他的高考分数减去这个总体平均数。
例如,江苏省2010年文科高考状元吴佳俊的总分是363,比当年本一分数线高63分,那么他所在的无锡市第一中学全校考生的平均分数就是300(363-63),吴同学的偏差值就是63。 当然,实际运算没有这么复杂。由于各个地区高考模式不同,有的地区满分不是750分,也没有文理之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上面的计算方法。但是不管怎么算,计算结果肯定是一个正整数。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本算法里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学力和入学考。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学力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入学考是指学生们经过努力学习的最终成果——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