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国是在哪里?
“东国”一般代指日本列岛上东北与关东地区,即本州东部和关东地方(旧东京都、旧埼玉县、旧千叶县)。 “日本东国”这个名称在中文世界里存在时间比日文世界更长。 明治维新前,日本列岛上的行政区划分为藩(hansa)和国。一藩辖几国,一国辖几藩。国以下设郡、町、村等。1867年,明治天皇建立明治政府后,开始推行地方改革,废除了藩,建立了县,但保留了郡、町、村的行政区划。
日本历史上所谓“东国”就是指的以京都府为中心的西日本,与“西国”相对,“东国”一词也常用于指称今天的京都府和大阪府所在的近畿地方。 日本近代宪政制度的起点是1889年制定的《大臣官宪》。根据这部法律,日本实行内阁制,中央政府设置各部,作为国家行政机构;同时设立了众议院和参议院,作为人民代表机关。
但是,由于当时日本政治体制还处在草创时期,国会权限不清,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1925年,日本修宪党联合执政,第一次引入了总理大臣(相当于后来的首相)一职,同时解散众议院,进行大选。通过选举,国会被分裂为多个政治派系,相互掣肘。
1932年,日本法西斯势力控制了国会和政府,企图以此获得无限期执政地位。为了掩盖法西斯独裁的本质,他们又引入了贵族院制度。按照设计,日本将设立由天皇亲自任命的贵族院,并制定单独的法律给予该院的立法权和监督权。这样,在形式上,日本的议会仍然由两个互相制约的议院组成,但实际上由于贵族院是天皇直辖的机构,议会的两院制名存实亡,法西斯势力完全掌握了政权。 所谓的“贵族”其实是法西斯势力控制的议员们给自己封的爵位,这一制度安排实际上起到了给法西斯独裁披上一件民主外衣的作用。“东国”从此就代表了法西斯操控一切的极右翼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