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租模式适合吗?
首先,明确一点,任何住房政策都是基于当时的国情和时代背景而定。 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有它自己的历史演变过程。二战前,新加坡的房价很低,因为战后重建及战后人口的涌入,政府实施了住房补贴政策,将国有土地出租给人民来建造房屋,并补贴建筑费用,国民只要缴纳非常低廉的费用(甚至零租金)就可得到一套房子。 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房价仍然没有涨起来,这是因为除了有补贴之外,建造一套住房的贷款也是免费的——也就是说你只要承担非常低的贷款利率,即可拥有新的住房。同时期的新建公寓,在伦敦大约售价7千英镑/平方米,在美国则要2千美元/平方米左右;而在新加坡,同样的面积,你只需支付1千新币(约5千人民币)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纷纷购买新房,导致住房需求大增,房价开始上升。
70年代初期,国际房价普遍暴跌,新加坡也不例外。但政府并没有采取以往的紧缩政策,而是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二。该计划的实施手段是:政府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居民出售组屋,并用补贴信贷的方式协助居民买房。这一政策效果非常明显,到80年代末期,全国住房自有率已经高达90%以上,平均每户人口居住面积也达到了300平方英尺(约28平方米)。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不断流入、土地的紧约束以及规划建设的限制,新加坡的房价又开始急剧攀升,到2013年已达到每平米4万元人民币左右。面对高企的房价,政府于2013年底开始再度出手干预,收紧外来移民的政策,同时也加强了对房产交易所得税的征收。 但无论怎样,政府始终恪守着一条底线:不让任何公民因贫困而流落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