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领事馆在中国哪里?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位于淮海中路1258号,原址是清末著名的“张园”。 “张园”建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当时主人是上海滩著名的房地产商、苏松太道道台兼松江府知府张叔和的私人花园,因此得名“张园”,又称“张氏园”。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这里设立直辖淮扬镇守使署。袁死后,这里成为直系军阀孙传芳的夏宫。 北伐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将吴佩孚打败,孙传芳仓皇出逃,“张园”又被国民政府接收。
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等人曾在园内设伪国民政府,作为他们的办公地点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张园”,作为驻守上海的陆军79师的师部。 1946年底-1947年初,国民党军统局将关押在苏浙皖边区的我抗日志士迁往“张园”监禁,进行残酷折磨和迫害。后来,“张园”又被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其在上海的办事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张园”曾被国民党政府用来关押我爱国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张园”进行了妥善修缮,于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前身是英租界工部局及其属下的各事务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青岛和胶州湾的租借地授予日本使用,而将威海卫及南尖炮台湾割让给德国作为补偿。为了在东亚地区保持并扩大其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影响力,英国将租给日本的青岛外侨居留地以及胶州湾的海关税源划归由英国控制下的胶澳殖民地管辖。于是,从1915年起,原先设在虹口的英租界工部局迁移到了新设立的胶澳殖民地在青岛建设的市政厅(今青岛市博物馆)。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各地工人、学生、商人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上海有30余万人参加了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上列强欺辱中国的行径。为抵制帝国主义势力的渗透,上海市商会颁布章程,规定凡在华外商企业都必须向商会登记注册,并向中国政府交纳所得税。对此,英租界当局怀恨在心。 1921年,英日企图武装占领青岛,遂派兵侵入胶州湾。为了打击英日的嚣张气焰,维护民族利益,山东当地民众发动了“抵制英美烟土运动”。在上海,消费者拒绝购买英日烟草公司的香烟,使它们的烟土销售遭受重大损失。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还因拖欠华界税款而遭到清廷斥责。迫于压力,工部局不得不通过法租界的会审公廨,以“违背诺言”为名,逮捕了带头抗捐的华界地主陆渊。经过多方营救,陆渊被释放,但英日垄断胶州湾的野心却被挫败。 这时候,由于中英两国关于青岛主权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英国便转而寻求与日本一起直接占领青岛。
192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山东,英国也派出舰队支援日方。面对日益紧逼的列强侵略者,山东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斗争。上海市民为了制止日货输入,纷纷到日资工厂门前进行示威游行。上海各界联合发起成立了上海抵制日货维持会,号召人民停止穿着、使用日货,并禁止日货入境。
就在列强准备武力吞并青岛之际,北洋军与西南军却在广州展开激战。为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列强调来更多军舰开赴广东海面,封锁了黄埔附近的江面。面对咄咄逼人的列强舰队,中国海军唯恐被逐个击破,被迫全部驶回广东境内水域,列强的侵略计划因而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