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还是数学系待遇好?
利益相关,某中字头商业银行总行数统部员工一枚 1.收入方面 在国内银行系统(包括各种同业部、资金交易员等),一般刚入职的硕士毕业生年薪大约在20万左右(不包括年终奖及各种福利补贴);如果进入投行或者资管计划做quant,年薪30万甚至更高也是正常。 当然如果去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新起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蚂蚁金服,滴滴出行,趣店等等,这些公司的量化岗位薪资也完全不输传统的金融机构,而且更有“创业”氛围。
国外的quant薪酬更是超乎想象。在美国拿到 Quant TRADE OFFER(注:这里只讨论卖方quant)的平均年薪是1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2万元)!而拿到Quant STRATEGY & ANALYSIS OFFER的平均年薪也有1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5万元)。
总之无论去哪个行业工作,只要干得好,肯定不缺高收入。至于收入高低,与所学科目关系并不是很大(除非你本科就是学计算机且编程能力惊人,那可能更吃香一点)。商科和工科的区别主要在培养目标和思维模式上,对薪资的影响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当然作为商学院学生,或许在起薪阶段会比理工科的同行略低,但后期的发展却很有可能比他们更好——毕竟商科更偏向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2.压力方面 一般人们谈到quant都会觉得是个很“高大上”的职业,认为quant的工作都是进行高端的模型开发和策略研究,其实情况也并不是这样。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当前国内的quant岗位大概有一半左右都隶属于销售部门,他们的工作内容其实是把策略卖给客户,也就是将策略包装成适合买方需求的形式并推销出去,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劳神”的事情,很多时候比做模型和写代码还要累。另外一方面,即便你做model,也不一定就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坐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就能得到结果——你要去跟踪数据,做预处理,跑算法,看结果,可能一整天下来除了吃饭时间你都在电脑面前,连轴转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无论是做quant还是不做quant,压力这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玄学”,要看具体的情况以及你所处的团队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