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需要啥?

冉建忠冉建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日前,德国《明镜》周刊发表文章指出,与中国正在推进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不同,德国根本无所谓一流大学。文章称,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学是否一流,要看其是否拥有大师和独立的科学研究。德国没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在世界上也没有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领域。德国学生并不是不需要优秀,只不过他们的优秀没有目标。正如德国不会将自己界定为一个汽车大国或航空大国一样,德国同样无所谓是否拥有一流大学。

然而,不追求成为一流大学并不意味德国的大学系统不注重提高质量。德国社会向来认为,不能放弃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有150多年历史的德国《剑桥词典》1994年曾预测,21世纪的德国将出现“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代大学学生”;德国将没有“真正的学术自由”;德国的教育质量和经费将越来越受质疑。但15年过去了,德国大学在世界上地位日益提升。2010年7月美国《新闻周刊》欧洲版刊登了德国“最不悲观”的教育专家、柏林自由大学校长伯尔肯的评价:“有70个诺贝尔奖得到了保障。我们无须担心德国的未来。”

一个根本无意追求“一流”但品质不断优化的提升目标恰恰正是国际化大学最典型的特质。

德国大学对国际学生保持开放的态度,但又保持一定的“德国特性”:只招收母语并非英文的学生,将英文视为第二外语。2010年,德国与法国、西班牙、俄罗斯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签署了双边学生交流协议。德国对留德学生也提供了多种奖学金。

除了对教育的控制,德国对大学还有其他两项基本要求:充分享有学术自由和教授人员得到保障。德国的教授不存在职称评定问题,只需对专业领域负责。大学教师除了从事教学,还可从事科研、出版,其薪酬由教员薪酬机构和大学自主决定。对教授的要求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权威并积极推动科研与教育;对其职位的取得进行公开竞争,有资格证明其胜任条件的文档。

现任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曾是哥廷根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德国最高学府联邦议会大学此前也曾由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担任校长。德国历来以对学术自由的捍卫著称。直到1969年颁布的《本科教程改革法》才使大学的自治得到认可。

德国大学的校长由大学教师选任,教师通过各自的社团参与大学管理。大学的利益导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保证大学对其领域内一切发展的自主选择。以学术研究为主导,以科研资金为支撑,以国际合作为手段——这也许就是未来德国一流大学的模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