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课程tok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文是“知识图谱”,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某一学科知识点的系统梳理。 每个学科都有对应的to k,以数学为例,每一块内容学完了都需要做 tok,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这一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和复习。做完 tok 和考试一样有分数,这个分数会记录在你们的my ib账户里,供大学申请时参考(加分的)。
但和国内的学习模式不一样,不会有一张试卷给你考10道题目,而是给你一个主题,比如“证明勾股定理”,你需要用几个步骤来证明它,每一步需要什么知识,这就要涉及到如何将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构建知识体系了。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sl。 IBDP一共4门课(高二是3门),每门课有6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会有相对应的sl。举个例子,数学标准难度模块一共有7个,那么总共有7*6=42个sl。每一个sl对应的是某一门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
以数学为例,如果某个学生想学习更深入的知识,他可以花更多时间刷完所有的sl,每一题都要自己做,这样就能达到巩固和提高的效果。但是这样学习起来非常耗时耗力,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做的,就很有可能错过最重要也最容易拿分的内容,从而功亏一篑。这也是我们学校(国际高中的老大难)一直强调的大纲+sl的方法。 大纲就像教材课本,讲明了哪些是必须学的内容,哪些是拓展升华的内容,而每一个sl就类似于课后习题或者作业,它是基于大纲的基础上对某个知识点的更进一步讲解。所以完成每一科的sl就相当于完成了该科目考纲要求的所有学习任务。 但不是说你完成了所有的sl就一定能拿到好分数——你还有可能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和真题来训练你的解题能力(也就是答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