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为什么是风车之国?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荷兰西部地形平坦,缺少水资源,而且位于北纬50度以上,不适合作物生长。14世纪以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土地的匮乏,荷兰人开始向海上要土地,开始了历史上的“围海造田”运动。他们把滩涂高地铲平,用泥浆和沙石筑起堤坝,在原地构建出新的湿地和冲积平原。 当然,建造堤坝需要大量的水,而荷兰西北部的莱茵河和马斯河汇合处便是水网枢纽,因此这里成了最先被开发的地方。
1372年,阿姆斯特丹就是在这里建立起来的。为了汲取水分,人们开凿运河、疏浚河流,还筑起了风车提水泵站,把海水引到土地上进行灌溉,让盐碱地变成良田。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荷兰人的耕地也成倍增加,到了近代成为欧洲的粮仓之一。 但风车并非荷兰独有之物。中世纪的西欧普遍存在沼泽和湿地,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也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威胁——湿地往往淹没了农田,使得作物无法生长。风车的出现有着广泛的历史渊源。尽管现在它已成为荷兰的象征,但实际上它最早起源于英国,以驱除农场中的老鼠和害虫。
1189年,英王理查一世(Richard I)在攻打圣地(the Holy Land)的战争中,将一群风车带到了现在的以色列境内。这些风车在驱动机械装置方面并不成功,但却为当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
1369年,法国国王查理五世(Charles V)将一台风车赠送给了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Duc d'Orleans),以庆祝后者对他的支持。这台风车后来被安置在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附近。 从法国北部到德国南部,从瑞士到波兰也有许多风车林立。直到19世纪,蒸汽机逐渐取代了风车,它们才渐渐消失。如今,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许多古老的矿井都修建了通风设施,而风车则作为工业遗产被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