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什么节目?
这个节目是澳大利亚版的《变形计》,但是比中国的那个好看很多倍! 先放几张图感受一下 这不是广告,真的很好看的说~~ 第一期 城市女孩Kim来到农村家庭,刚来的第二天就帮主人家的儿子庆祝生日,做蛋糕、吹蜡烛、切蛋糕…温馨满满啊有没有! 城市男孩Zachery来到农家,刚开始对农作生活各种嫌弃,“为什么我有生之年竟然要在田里干活”,“我宁愿饿肚子也不想种地了”… 然而就在两人刚刚换完身份后的第二天,他们分别收到了自己父母发来的短信——“爸爸很难过”“妈妈很难过”… 原来爸妈在知道两个孩子交换身份后,以同样的条件去监狱里做了苦力,为了就是得到孩子们换回原本生活的机会……看到这里,两个孩子在田地里互相搀扶着哭了起来。 第二期 一个叫Tess的女人带着自己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弟弟,来到了陌生的澳洲,开始了新的生活。 刚开始,她努力适应着没有亲朋好友、语言不通的澳大利亚,努力学习开车、与陌生人沟通、找兼职工作。 但让Tess觉得绝望的是,无论她如何努力,似乎都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这个新环境。
直到《成长》节目组找到了她,决定以直播的方式记录她的日常生活,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融入这个新环境的平台。 在节目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自卑、内向的留学生蜕变的过程,还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体贴和温暖——有人耐心教她开汽车;在超市里遇见她后,邀请她一起拍照;骑车时,偶遇的外国路人主动提出帮她修车… 这样真诚的帮助和关心,让Tess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防备,露出了最可爱的笑容~ 第三期 这个节目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接受“变形”的孩子们,从刚开始的挣扎、怀疑,到慢慢接纳、真心对待新环境和新朋友的过程。 我想,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应该被好好对待。
澳大利亚的电视节目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以商业化运营为主,政府投资运营的广播机构澳大利亚广播有限公司(简称ABC)和特别广播服务公司(简称SBS)只能在主流电视频道中保证播出一定比例的公共利益节目。电视节目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同质化倾向,新闻、社教、体育、儿童、广告等节目比重较低,电视剧、综艺娱乐、谈话(脱口秀)类节目比重较高。
电视剧、综艺节目和谈话类节目是澳大利亚电视节目的“三大支柱”。
澳大利亚电视剧分为“肥皂”剧(即中国所说的连续剧)、迷你剧(4~6集)和电视电影。由于澳大利亚电视网采用的是一周一更制,因此电视剧的单集时长多为60~70分钟,一般没有副线的多剧情结构和明星主演的主创模式较为普遍。“肥皂”剧除了SBS播出的美国、英国和印度剧以及ABC播出的本土剧之外,各商业电视台只有极个别的“深夜肥皂剧”。迷你剧曾是澳大利亚电视娱乐节目的中流砥柱,80年代初各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美剧大多被本土迷你剧取代。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本土制作成本上升导致制作经费无法和美剧相比,再加上英剧、澳剧的冲击,澳大利亚迷你剧开始走下坡路,尽管政府为了保护本土制作的电视剧而制定了有关播出法规,各地方台在黄金时段播出本土剧的比例不得低于35%,但“肥皂”剧还是成了澳大利亚电视节目的主要剧种。和美国的“肥皂”剧一样,大部分澳洲剧都是以“家庭生活剧”和“医院”剧为主。在本土电视剧收视率较低的情况下,引进剧成了三大商业网的“拯救者”,地方台的电视剧收视率在28%左右。
综艺娱乐类节目分为“现场连线型”和“嘉宾互动型”两大类。
现场连线型综艺节目是澳大利亚电视娱乐节目的“传统样式”,也是本土制作娱乐节目数量较多的选题。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各大台的黄金时段,每周至少有7~8档这样的节目先后播出,并且形成了稳定的节目样式和节目模式。“嘉宾互动型”综艺节目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取代“现场连线型”节目。由于本土娱乐节目制作成本低、选题空间大、收视率稳定,在三大商业网的黄金时段(周一至周六晚7点至午夜)和地方台的播出时段中长期占据着50%~70%的播出比重。在三大网和地方台的黄金时段,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在30%~50%之间是相当普遍的事。相比之下,中央电视台综艺娱乐类节目无论是播出时段还是收视率都无法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