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什么厉害?
1.法律严格,执行公正,少有腐败 (无政府干预,市场自由)
2.教育水平高,国民素质好 (学历门槛高,严进宽出,社会福利好)
3.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保证 4.国土狭小,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量高;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自然生态好
5.华人居多,文化同根同源,语言沟通方便 (语言门槛低,汉语普及率90%以上,英文作为工作语言,沟通无碍)
6.地理位置佳,临近马六甲海峡,战略要地,便于经商和航运 (无税收优惠,商业自由)
7.廉洁高效,办事公正,政策透明,监管有力 (政府效率高,执行力强,监管到位)
8.社会安定,犯罪率低 (治安好)
9.医疗水平高,卫生条件好 (重视医疗,免费医疗)
10.住房成本较低,生活成本低 新加坡其实没什么厉害的……只不过把没本事的人挡在外面而已…… ——李光耀
新加坡以“花园城市”著称。
1、环境绿化
新加坡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气候终年潮湿,炎热潮湿的气候非常利于各种植物的生长。新加坡政府利用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实行了以绿为美,以绿为荣的政策,使新加坡成为“城市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现代化城市。
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自然条件优越,全年温暖如春,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多种热带植物生长。新加坡政府认为,城市树木多多,绿林处处,不仅可以美化、绿化城市,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更新空气,保持城市环境优美。因此,新加坡政府和人民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新加坡市区里许多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星罗棋布的居民楼宇被一丛丛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和绿油油的四季常青草坪所包围,掩映在花丛绿海之中,相映成趣。从高处眺望新加坡,全城绿浪翻滚。行走在街道上,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花园”。在新加坡参观游览,人们会感到,新加坡市区里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百花烂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真是“人在林中行,如进万绿园”。
2、政府立法
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基本国策,为了实现“花园城市”的长远建设规划,新加坡政府从50年代起就着手制定环境保护法,通过立法手段来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例如:1967年政府制订了“清洁及 litter Act”,禁止人们随地撒痰、吐口香糖渣和乱扔废弃物。法律规定:若有人随地小便,将被处罚款1000新元或坐牢一个月。乱扔烟头、糖纸和果皮核者,也要被处以20 ~50新元的罚金。1970年政府又制订了“公园法令”,规定保护公园和道路两侧的树木,不准人们损害。1989年又颁布了“公园法令实施细则”,规定不得在草地内行驶车辆等。新加坡目前已有12条环境保护法律。
3、环境管理
新加坡土地面积小而人多地少,政府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每一点水资源,因而特别注意保护好土地和水资源。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保护环境,预防为主”方针。政府规定,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应爱护环境,在城里不得种植农作物;在河湖水库周围,不得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或放牧。政府规定,建设房屋住宅应实行综合开发,搞好环境配套工程和公用设施,建设好城市道路、园林绿地、排水等设施。为保护好市区河湖水网的景观,政府规定城区河湖不得进行任何水上运输和进行任何可能污染水质的活动。为加强环境保护科学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管理,新加坡政府设有三个专门主管环境科研的国家机构:一是“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二是“生物多样性中心”,三是“国家公园局”。“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环境技术、环境科学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中心” 是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管理机构,负责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和规划管理,“国家公园局”是一个全国园林规划设计和管理机构。此外,政府还在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设有环保、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处和小组。
4、环境科研与教育
为实现“花园城市”的长远规划,新加坡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科学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科研和教育。新加坡的南洋大学、马来亚大学和理工学院都设有环保专业和生物多样性专业。在50、60年代,新加坡就曾派出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欧美发达国家去研修环境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化科学,在国外学有所成后,他们学成归来,参加了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的建设,为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提高新加坡现代化城市“花园化” 水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新加坡在50年代初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环境脏乱的“海湾殖民地”。50多年过去了,在新加坡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新加坡由一个“海湾殖民地”,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属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日照充足,气温高、降水多,雨季长,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各种热带植物的生长繁衍。新加坡党和政府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实行了“还岛于绿、还林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