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回国的硕士有多少?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尝试申请英国硕士的人,大概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当年刚出国的时候,是带着一颗留学欧洲的心出的国,因此最初选择的也是法国和德国,但最后因为种种因素选择了英国。于是第一次申请了KCL的会计与金融专业,结果失败了;随后又申请了爱大的会计与金融,也失败了。
就在我准备放弃英国而选择荷兰或者西班牙的时候,意外之喜发生了——牛津大学的管理学院给了我录取通知书,专业是管理(不是最热的MBA)。
当时对管理学并不感兴趣,但是看在牛津的面上还是去了,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在那个出国申请还没有如今这样普及的时代,身边能有一个拿牛津offer的朋友是一件相当值得炫耀的事情,当然我也由此认识了很多人,他们有的是因为喜欢英国才来的,也有的是因为不喜欢英国而去的别的国家。
在牛津学习的这一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见识了来自世界各地优秀学生的才华。那一年过得相当充实。 毕业回国后,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继续读博,博士的offer来得比较顺利,虽然也是牛剑之一,不过这次是剑桥。
然而,在签证办理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当时由于中国尚没有开放留学生移民的政策,而我申请的签证又是两年有效期,因此需要有一年在中国境内就读或工作的计划才能获批。经过折腾好不容易拿到了签证,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适应中英2年的生活。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学生,我习惯了国内那种严格的课程设置,而英式教育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模式都和我所熟悉的中国模式大相径庭,一开始的确不适应。好在周围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做作业、一起考试,虽然经历了许多折磨人的项目,但也慢慢适应并享受其中。
两年后拿到了学位,通过了PSW签证的申请,留下了在英国工作。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去了伦敦以外的地方(不是伯明翰不是利兹!),从此离开了英国的学术圈,但始终没有忘记那段求学的日子,它是我生命中一段宝贵的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虽然很多中国人会认为英硕水,但在我看来不是那样,他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教学模式,并从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