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加坡什么解释?
从历史沿革上看,“新北”一词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道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开罗宣言》等文件精神,将当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位于东南亚的南洋群岛的殖民地则由英国和美国处置。鉴于英美在二战中结盟并共同承担了对日作战的任务,故双方在占领地问题上协商处理,而原英属马来亚和新马地区的归属便是讨论的重点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战略要地的马来亚曾一度成为日本与英国争夺的焦点,日军于1942年侵入马来亚,随后在该地区建立傀儡政权,英军则于次年发起反攻,收复了马来亚大部分地区,只有北部的沙捞越仍在日军控制之下。战争结束前夕,美国为尽快击溃日本,曾建议英军夺取沙捞越,作为对日作战的跳板;然而英国考虑到这样会惹怒刚刚获得独立的新加坡华人而危及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因而坚决反对这一计划(因为英国此时正全力对付缅甸的叛乱武装,无力继续扩张),最后该提议才作罢。 1946年,中英双方代表在伦敦签署《关于新加坡条约》,约定将“新南”(即新加坡及所属岛屿)让与中华民国,但“不干涉该地方或其中任何部分的现有管辖权”。事实上,早在1945年8月英国刚宣布投降时,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便指示当地驻军总司令员魏菲尔(Sir Geoffrey Walsh)考虑“在将来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和平而非武力的手段在新加坡获得一个立足点”,而向新南地区派遣使团则是其实施的第一步。
随着《关于新加坡条约》的生效,以英国前远东舰队司令路易斯(Sir Francis Lawrey-Pryor)为首的英国使团抵达新加坡,宣告英国对新南地区的统治。然而令英国人感到尴尬的是,他们此时竟然需要美国的调停来处理与新中国的关系:原来由于对日战局的变化和同盟国间的分歧,国民政府原先指望的受降礼炮和受降庆典并未如期举行,而美国则持灵活态度,主张先让英军进驻新南,再以盟国身份授予中华民国正式的占领地位——这种地位虽然不及正式宗主权,但却意味着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拥有了新南地区实质上的统治权。
于是当路易斯爵士在1946年7月14日宣布成立“新加坡行政委员会”时,不得不征求美国的意见,最终经美方斡旋,新南地区的实际统治权得以归中国政府所有。然而美方的条件是英国必须支持中国驻印军队北上,进而控制整个缅甸。面对这样的交易,英国虽不情愿却也毫无办法,只能表示同意。